
在张云逸的一生中,有一个夜晚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,终生难忘。那是1929年夏天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,张云逸受命前往广西工作,与当时的右江农军领袖韦拔群相识。年底,张云逸和邓小平等人成功领导了“百色起义”。
起义后,张云逸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,而韦拔群则担任了该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。在共同的战斗中,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。
1930年11月,红七军在河池进行整编,四个纵队被重新划分为第十九师、二十师和二十一师。整编完成后,红七军接到上级命令,决定分兵作战。张云逸率领第十九师和二十师北上,而韦拔群则率领二十一师,坚守右江根据地。
展开剩余73%夜幕降临,韦拔群独自一人在屋里踱步,心中充满了忧虑。红七军主力即将离开根据地,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,右江的革命工作如何坚持和发展成了他的最大担忧。而且,红七军刚刚成立,士兵和武器的短缺问题依然没有解决。现在,上级却让红七军去攻打敌人防守严密的大城市,任务艰巨,张云逸肩上的责任可想而知。
韦拔群思考了整整一夜,最终决定走出屋子,向军部走去。他找到张云逸,真诚地说:“军长,红七军这次远征困难重重,您为何不带上二十一师一起去呢?”张云逸感激地看着韦拔群,握住了他的手:“红七军北上确实困难重重,可红军主力一旦离开,敌人肯定会卷土重来,你的担子也不轻啊……”
韦拔群打断了他的话:“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,虽然红军主力离开后,根据地会遇到更多困难,但这里有扎实的革命基础,我一定会想办法坚持下去。”经过讨论,红七军前委同意了韦拔群的请求,决定只留下二十一师的番号和一百多名老弱病残的战士,剩余的战士则并入张云逸的部队,组成第十九师和二十师。
整编工作完成后,韦拔群带着仅有的一百多名战士,带着红二十一师的军旗,准备返回东兰。送别的那天晚上,张云逸带着两个警卫员,陪着韦拔群走了20多里路。在路上,两位战友边走边谈,从右江的农民运动讲到百色起义,从红七军的建立聊到根据地的建设发展,他们的话题越来越多,情谊也愈加深厚。渐渐地,他们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很远,已经超过了计划的距离。
夜色中,月亮渐渐偏西,远处传来狗吠声,韦拔群不禁担心起张云逸的安全:“军长,您别再送了,我送您回去吧。”张云逸笑了笑:“好吧,我往回走,不过不用你送,哪有这么来回送的?”韦拔群坚持道:“这一带不安全,您只有两个警卫员,我不放心,再说我还有好多话想和您聊。”说完,韦拔群拉着张云逸往回走。直到离军部不远的地方,张云逸坚持要告别,才依依不舍地停下,深情告别。这时,夜已深,已经是午夜。
然而,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仅仅三年后,1932年10月,韦拔群在东兰武篆区被叛徒所害,年仅38岁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张云逸心痛了许多天,无法平复。
1961年清明节,张云逸亲自回到东兰县,为韦拔群扫墓时,回忆起那晚的送别情景:“当时,红七军分兵,我的同志韦拔群毫不犹豫地把二十一师的兵力分给我,自己只留下了那一百多名老弱病残的战士,真是大公无私的高尚风格!那时,我已经预见到敌人会趁我们北上之机,对右江革命根据地展开残酷的‘围剿’。我们有太多话要说,但时间不等人,我们不得不分手。”
张云逸泪眼婆娑地说:“没想到那竟是最后一次告别。韦拔群同志是人民的英雄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,他永远值得我们铭记!”
发布于:天津市隆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